噶丹松贊林寺,為雲南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康區有名的大寺院之一。這天,是我們到達中甸的第一天;離開只待了20分鐘的龍行客棧,往德欽出發。松贊林寺離中甸縣城不遠,是我們往德欽的路上,所經的第一所藏傳佛院(另一所是位於奔子欄附近的東竹林寺)。
在這裡,我們很幸運看到了喇嘛們辯經的過程。
圖:
發問者站立,答辯者席地而坐,由問者厲聲喝問問題,問題可以是任何佛法上之提問。
圖:專注聆聽的喇嘛。
其實,我們沒有預期會看到辯經的。只是很剛好的,在我們參觀完松贊林寺,正準備下山時,突然看到所有原本在寺內的喇嘛們,都到了廣場上圍了一圈,似乎正在進行什麼儀式似的。廣場上及高處平台上都站了許多喇嘛,大家都帶專注的眼神看著著眼前的景象,這盛況吸引了我們的目光,於是我們就很好奇的圍了過去,沒想到讓我們意外的看到了辯經的實況。
圖:在辯至深入時,問方會瞪眼怒目,手揮念珠分散答方之注意力,并大力擊掌以壯聲威。
圖:整個辯經過程,大約15分鐘左右。我們要是早一兩分鐘離開廣場,就會剛好錯過,無緣見到這麼精彩的辯經過程了。
關於辯經,這幾天我從網路上查到了些資料。一邊看著資料解說,一邊想著我當時看到的過程,突然有了恍然大悟之感。雖說,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但辯經的過程之精采,無論你是外行人還是內行人,都大有收穫。
看了文章解說之後,才知道,原來,這辯經過程熱烈壯觀,是有原因的;原來,辯經時他的手勢與動作如此之多,不是為了吸引旁人注意,而是手勢本身就帶有意義的;原來,帶著黃帽子走出來的人,與站著問話的人,是這樣的對等關係;原來,辯經是需要從小訓練,甚至還有學位可考的。
百聞不如一見,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所言真是不假啊。
(黃多辣,相信你今天早上一邊吃蛋餅一邊看這篇富含知識性的文章,一定覺得比看我寫的那些扯淡來得有意義吧。)
[以下辯經知識,摘自《與西藏有緣》一書 作者為林聰先生]
在格律派各大寺院內,僧人自年幼起就要開始學習辯經,透過辯論來學習及引証所聞學的佛法。
辯經大多在戶外露天的廣場舉行,全體僧人會穿紅袍,頭戴黃色僧冠,先念誦一回,然後分組辯論。分組時有分為一對一的、一對數位的、數位對一位的及全體對一位的多種辯論組合。發問者站立,答辯者席地而坐,由問者厲聲喝問問題,問題可以是任何佛法上之提問,例如:「既然世上所有事物皆由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請問冰塊中的『火大』何在?火焰中的『水大』又何在?」或者「『我』究竟存在腦中,還是身體中,還是身體以外呢?」等。辯者必須不加思索馬上答問。在辯至深入時,問方會瞪眼怒目,手揮念珠分散答方之注意力,并大力擊掌以壯聲威。擊掌時右手向下拍代表降伏邪見,左手上揚代表提弘正見。
凡當答者被問倒時,周圍觀看者會大聲噓倒台,辯者要除下黃帽,直至下次辯倒問方時方能重新佩冠。我們常會見到有時在辯論時,世俗上的人會兜圈顧左右而言他,令人忘了本來辯論的主題。在佛法辯論上,辯者則只可答「是」、「不是」或「不定」三種可能之一,絕不可能以胡言應付過去,所以勝負結果是很明顯的。即使對不懂藏語的觀眾而言,整個辯經過程也不枯燥。單單觀看問者那種近乎電視節目中飾演律師的演員那種咄咄逼人的聲威及有如京劇「造手」般的辯經手勢,已經令人大開眼界了。
在一年一度的廣愿法會上,應考僧人必須一個人與多位長老同時辯論,方可考取最高的「格西拉然巴」學位(相當於一級榮譽之「博士」銜頭)。